欢迎访问桃李自考网,本站可为自考生提供学习指导服务,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备考指导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温病学 > 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七章(3)

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七章(3)

发表时间:2022-08-15 14:07:53 来源:桃李自考网
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七章(3)

一名词解释

1.又名暑痫,因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出现痉厥抽搐者

2.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起病即以壮热,烦渴,汗多,脉洪数等气分热盛证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热病

3.是夏季感受暑热而骤然咯血咳嗽,状似痨瘵故曰暑瘵

4.暑热病邪直犯心包,起病即见昏厥者,谓之暑厥

5.泛指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常见暑病如中暑,伤暑,暑风,暑厥,暑痫等。在清代以前没有暑温病名,故统称暑病

二填空题

1.火热夏暑发自阳明

2.化火生痰生风

3.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4.暑温

5.暑热病邪急性外感热病

6.新感伏寒化热

7.径入气分卫分

8.清热涤暑敛气生津

9.清心泻火滋肾养阴

10.暑厥

三选择题

四鉴别题

1.暑温,暑湿虽同发于夏至,但暑湿初起以寒热,身痛等邪郁卫表的证候主要表现,气分病变部位较广泛,可郁在少阳,或困阻中焦,或弥漫三焦,均有不同程度的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邪内蕴症状,虽有暑伤津气证候,但不及暑温明显。暑温初起多径入气分而无卫分过程。邪在气分时常出现“暑伤津气”或“津气欲脱”等证。气分不解则可传入营血而出现“气营两燔”“热灼营阴”“热陷心包”及“热盛动血”等证。暑温和暑湿不同病理过程皆因暑热病邪是否兼挟湿挟而别。

2.中暑亦是夏季常见暑病,由卒中暑热病邪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以陡然昏倒,不醒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现。本病和暑温之暑入心营证颇为相似。两者区别在于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为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神昏不如中暑陡然,其恢复亦较困难。

五问答题

1.“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概括指出暑温邪在气分,见阳明热盛者,治宜辛寒清气泄热涤暑,方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即所谓“首用辛凉”若阳明之邪不解,进一步耗伤人体津液,而见暑热伤津者,治宜甘寒之剂以清热生津,方取王氏清暑益气汤等,即所谓“继用甘寒”若暑热虽去而津气欲脱,治宜甘酸化阴敛津固脱,方如生脉散;若暑热久羁,伤及肾者,又当以泄热合酸甘敛津,方如连梅汤,即所谓“再用酸泄酸敛”

2.本病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暑当令时,起病急骤,多经入阳明气分,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病机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且多闭窍动风之变

3暑热病邪侵入人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夏季气候炎热,极易产生暑热病邪,侵袭人体而发为本病;若烈日暴晒,高温作业过久,炎热气候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发生中暑;;有由于夏季雨湿较多,或因天暑下逼,地暑上蒸,暑湿二邪易于相合为患而成暑温挟湿之证。此外,由于炎暑亢盛,贪凉饮冷亦为之常情,若乘凉饮冷太过,暑热之邪易为寒邪所遏,而为暑兼寒湿之证。

暑热病邪虽为导致暑温病的主要原因,但人体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正气素亏,或因劳倦太过耗伤津气,则暑热之邪便可乘虚而入而发病。可见,本病的致病因素内因为正气不足,外因为暑热病邪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4病邪的火热性质,决定了暑温的病机特点。表现在:

1)病理发展以热盛为关键,易耗伤津气。暑热阳邪,证见热盛乃势之必然,热盛不仅直接灼耗津液,且可迫津外泄而汗出,促使津伤益甚;暑热为壮火,壮火食气而气伤,汗出而气随津泄,更増耗气。

2)暑热易入心伤肝灼肺,暑与心火同气,同气相求,故易入心;热盛生风而伤肝;热火刑金而灼肺。因此临床可见营血热盛,窍闭神昏,动风痉厥或络伤咯血诸证。

5暑温病情重笃,传变迅速,危急症象每易发生,必须抓住辨证要点,准确诊断和治疗。其辨证要点为:

1)密切观察热象变化,尤以发热为主。本病如高热持续,神昏痉厥等危重症势所难免;而若高热突降,甚则低于正常,乃正气溃散之象,行将转致脱亡。

2)详审气阴损伤程度。暑热易于耗气伤阴,气阴伤损,抗邪能力下降,其病转甚,汗出口渴程度及舌象脉象改变是辨别的重要指征。大汗渴饮,舌干脉弱已是气阴受伤之象;及至大汗不止,消渴不已,甚或渴不消水,舌光干绛,脉虚细数,为气阴伤损已极严重;进而则转气阴脱亡。

3)早期发现动风闭脱先兆。暑温证见窍闭动风卫暑急重,及至厥脱,更难挽救。因此,必须早期发现,预先防止。若高热而静卧嗜睡或心烦恍惚者,窍闭将至;若头痛剧烈,呕逆频繁,躁动不宁者,行将动风,而体温突降或肢厥转甚,汗出不止,血压下降,每成厥脱。

6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均系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部位同在心肾,但二者主症不同,故治法亦异。黄连阿胶汤证之主症为心烦不得卧,即以失眠为主,此因本证失旺阴伤,邪热扰心所致,故黄连,黄芩同用,以加强泄火之力;而连梅汤证之主症为消渴不已,其邪热较之上方证弱而阴伤显著之故,因此,生地、麦冬、乌梅与黄连同用,侧重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而生津止渴。

六病案分析

诊断:暑温

辨证;暑热犯肺,气阴两伤

分析:本病例起病8月初,正值盛夏炎热之时,感受暑热病邪而致暑温。暑热犯肺燔灼气分,故见高热,口渴,小便黄短而臭,舌苔黄干,脉数等气分热盛之象。热郁于脉,肺失肃降则见咳喘。暑易耗气伤津,而致气阴两伤,神疲,睡时露睛,咳声低微,四肢不温,面色晄白,纳差,便溏夹有奶渣,唇舌淡,指纹紫,脉虚无力皆气虚之候,口干渴,汗少,涕泪少,舌干,乃津液耗伤之据。患儿年幼体弱,感受暑热,更易致津气耗伤,本例乃暑热犯肺,暑伤津气之证候。

治则:益气生津,清暑涤热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1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10g石膏15g(先煎)花粉12g茯苓10g芦根15g沙参12g竹叶10g每日一剂,分多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