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地区
全国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宁夏 新疆 西藏
您所在的位置 桃李自考网 > 自考模拟题 >

浙江自考2020年4月《公关心理学》模拟题:简答题

2020-02-13 16:49 来源:桃李自考网 成人自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第1题 什么是优先效应?它对公众印象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初次交往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并由此对以后交往产生的影响。直接的第一印象来源于人际交往的直接接触,而间 接的第一印象则一般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产生的。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对人们评价交往者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按照最初的印象去理解后面的性格特征并形成自己的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从前在首次接触中相互留下的印象,虽然与真实情况有一 定的差距,但它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直接影响着以后双方的进一步交往。一般而言,对某人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并且会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

反之,对最初引起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他很冷淡,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效应,就是优先效应。  

 

第2题 简述“有限效果论”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正确答案】 “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但也不能任意夸大。一般说来,受传者使用传播媒介,并不是希望通过它来改变自己的观念,而是希望它能够支 持或证实自己的所思所想是正确的,以维持心理平衡。

如果传播内容能够给受传者带来新的事实,新的经验,以证实他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人们是赞同他的观点的,他就乐于接受;如果传播内容给他带来的是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那么,选择性的因素就会出来干扰:选择性接受的因素会使受传者不去接受那些危及自己观念的 传播内容;选择性理解的因素会帮助受传者曲解那些自己回避不了的信息内容;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则会帮助受传者尽快忘掉那些自己讨厌、反感的传播内容。

受传者的同事、亲属、朋友会千方百计地防止他离经叛道;受传者也愿意与那些持相同观点的人交换意见。

大众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为受传者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媒介提供了可 能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利润动力也促使传播内容尽量迎合受传者的嗜好与偏见。而所有这些都说明,传播者很难改变受传者的固有观念,传播效果是有限的。

“有限效果论”提示我们,受众对组织的传播内容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所排斥的。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内容若不能引起受传者的共鸣,说不到他们的心坎上, 宣传效果就一定不好。  

 

第3题 试述个体加入群体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个体加入群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群体有着与个体完全不同的功能。

第一,加入群体有助于满足我们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第二,加入群体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各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作为个人是不可能达到的。 

第三,参加群体有助于我们获得某些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是我们在别处无法获得的。 第四,获得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得到社会认同。  

 

第4题 公关心理学中的行为群体和角色群众指的是什么样的群体?

 【正 确答案】 公关心理学中的所谓公众群体包括上述正式群体,还包括另外两类非正式群体,即行动群体和社会角色群体。

首先是行动群体。在车站码头等候乘车搭船的乘客,在影剧院里观赏影剧作品的观众,按照社会心理学正式群体的标准来看,这些人显然不包括在正式群体中。

可是这些人群所从事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同的利益与共同需要。这些共同性,特别是行为目标的共同性,把他们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相互间的作用极为充分。

因此,公关心理学把他们也列为公众群体,称行动群体或任务群体。

其次是社会角色群体。公关心理学认为,非面对面直接接触的人也可以构成群体,这种群体叫作社会角色群体。确切地说,社会角色群体是指具有共同身份,或有共 同社会特征的一群人构成的群体。在这类群体中,群体成员并不都能直接相互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正式群体和临时行动群体都是具体存在的群体,而角色群体则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群体的成员不可能聚集在一起。所 以,角色群体有时又被心理学家称作暗含群体。  

 

第5题 简述公众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第6题 简述新闻媒介公众的需要。

【正确答案】 第一,及时获取真实信息的需要; 第二,尊重职业道德的需要; 第三,追求新闻价值的需要; 第四,希望较少付出的需要; 第五,希望较多配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