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地区
全国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宁夏 新疆 西藏
您所在的位置 桃李自考网 > 考试大纲 >

2021年浙江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第三章(六)

2020-12-18 11:20 来源:桃李自考网 成人自考

浙江省2021年4月自考考试时间是4月10日-11日浙江自考网为浙江自考生提供浙江自考考试大纲,帮助大家能够合理的进行考试复习。

浙江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六 )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研究,而不同思想家的看法又极不相同。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偏重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述人的本性。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是后天加工的结果。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恶之分,认为“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如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董仲舒则持“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等。杨雄则持善恶相混说,认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古希腊的思想家十分关心人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已经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论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l 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冲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提出了“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的权利不是神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这些思想家的共同点是脱离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看待人性,把人性看作先天的、抽象的、不变的。他们的思想虽然包含某些合理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1、劳动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l卷中,提出人的本质有两个层次的观点:一是“人的一般本性”,即一切人所共有的本性,我们把它称之为人的一般本质;另一个是“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本性”①,即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和同一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各自具有的特殊本性,我们把它称之为人的具体本质。所谓劳动是人的本性,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生产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①这里}兑的“人的类特性”即人的本质,这里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可见,这里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呢?这主要是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与动物有很多区别,如人有自我意识,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人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人使用文字符号,动物不会使用文字符号;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界定,只涉及人与动物的区别,尚未涉及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含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有的共同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它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①“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讲的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具体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个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与其他人发生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而每个个人具体的社会联系即具体本质的形成,是由他们特定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上述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只有从这三个界定及其内在联系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才能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之中。在现实世界里,既没有离开社会的人,也找不到没有人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总是把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加以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①马克思在1846年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②马克思在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社会“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③社会就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总和。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如果说社会是复杂的活生生的有机体,那么每一个现实的人就是它的一个细胞,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依赖。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④恩格斯也指出:“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

第二,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生产力就是人的自主活动的能力,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同样,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也都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条件,而且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第三,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而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自由王国,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的统一。因此,“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⑦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对抗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②列宁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而且指出了它长期存在的根源。

同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足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容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人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而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根本上说来,在于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人类和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要有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这一切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人们若不首先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无法从事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同时,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没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条件,人们便不能进行社会的精神活动。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科学知识文化本身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将群众的实践经验概括为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文艺作品则以具体的、典型的形象表现人民的实际生活。再次,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都有许多知识分子。虽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按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表现的社会作片j刈应当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我国现在的知识分子,更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精神财富成果,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民群众不仅以平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制度的新旧父替。都是由人民群众发动的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必须广泛地唤起民众才能取得胜利。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革命的主体,而且也在社会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的各次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人民群众的参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更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改革力量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也是改革的主人。群众要求改革,改革离不开群众。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上层建筑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合理体制。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作用和具体结果是不同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就可以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了。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正确领导,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而群众路线则是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离开了群众路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私利,她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离开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一事无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①他又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且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①毛泽东把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机统一起来了。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历史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更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不同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大小之分,有积极与消极之别。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较为一般,但绝不能忽视;历史人物的作用比普通个人的作用要大得多,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按照历史人物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又可以将他们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亦称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等。反面人物则主要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没有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不可能取得胜利。

第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第一,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如爱尔维修所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④‘既然任何杰出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们的作用也就必定受这种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第三,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汪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第四,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但他们又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作用无法比拟的。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彻底解放的斗争提供理论指导,指明方向和道路;他们是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能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血肉相连,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善于科学地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历史证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和无产阶级领袖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因此,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我们要热爱无产阶级领袖,维护他们的威信。同时也要认识到,无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有自己的伟大功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因此,不要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实践证明,搞个人崇拜,既损害领袖的形象与威信,又损害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本章小结: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有两种,即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和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发展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既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文化具有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等根本特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即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个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又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即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